黄帝内经教你如何辨别孩子在性方面的问题
黄帝内经一共素问灵枢两大篇,每一篇81章共162章。其中素问篇中提到“志闲而少欲,心安而不惧,形劳而不倦、气从以顺、各从其欲、皆得所愿”。
且论语中提到“君子有三戒,少之时、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,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不在斗、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”。
年轻的小孩血气方刚,荷尔蒙分泌出来一点就开始折腾,看到别的班的小女孩会起意淫之心,青春期荷尔蒙分泌过多而产生的一些行为。
若要知道自己孩子是否谈恋爱或者发生过性行为,常老师告诉大家简单的一招:看清楚他的象,所谓“在天成象,在气成形”,小孩上厕所时看他是否抖,若头抖、身子抖,全身都抖就证明有问题。
12岁以内的小孩和60岁以上的老人抖是正常状态,小孩是精足状态。
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。蜂虿虺蛇不螫,猛兽不据,攫鸟不搏。骨弱筋柔而握固,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,精之至也。终日号而不嗄,和之至也。
说的是小时候的婴孩精气是最足的,如所说的狼孩,将小孩丢到山里头狼群不吃,若见到大人便会形成攻击。这是因为小孩精血气足,精气神都很足,导致狼对他产生的恭敬心。
而所说的“骨弱筋柔而握固”,练武的人都必须学会握固,握拳是人的本能,但大家都没有掌握握固的正确姿势,若仔细观察看刚出生的婴儿,他的手所握的样子就是握固。
真正的握固是大拇指下意识放在无名指的根部,然后握拳。握固为一种长寿之道,若经常在申时握固(申时是膀胱经主令的时候),你的身体比原来的本命体制要长寿一纪(一纪为12年)。
典故:三国时期,诸葛亮先生败落五丈原死了,他在死之前做了一件事就是延寿法,结果棋差一着算错了,魏延入账导致灯全灭,12岁的寿没延成。在54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。
若知道握固也不至于这么惨,但在申时握固时,手稍微紧一点别太使劲,紧而不汗,如果手心冒汗代表肝经心经有问题。
有些人上台紧张导致的手心冒汗,也是心经肝经有问题的一种表现。
到了壮年(四八为壮年),二八十六天男性天癸;二七十四女性天癸;中年是四八三十二,这个时候的“壮”为稍微壮点,处于“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”的状态,他的气血足的过头。
而婴儿的气血足,很足但没有满,到了壮年血气方刚接着再斗,往后就是“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”,这个时候戒之在得。
再者“德行不克,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”,这是一个普遍现象,若你的德没修到吃多少补品都没用。所以做人第一步不是养生,是养德!
仁者寿,生理完也;默者寿,元气定也;拙者寿,元神固也;反比皆夭,道也。
强调的是仁者、默者、拙者。仁者为仁义之人;默者指的是他人之事尽量少管,所谓“闲时莫论他人非,静坐只求自己过”;拙者指的是大智若愚、大巧若拙、大音希声、大辩若讷。
琴医心、花医肝、香医脾、石医肾、泉医肺、剑医胆。
在明代张潮的《幽梦影》里说过“琴医心、花医肝、香医脾、石医肾、泉医肺、剑医胆”,说明咱们的五脏六腑很重要,除了五脏就是六腑中的胆,为什么胆会如此重要?
胆主决断,若遇到问题或者需做决策时挠脑袋,挠的是侧后脑,此为胆经所行走位置,说明你决断力不够才挠脑袋。
而“琴医心”,平常所说心主神。所谓精神的神是心来所主,精神的精由肾所主;要想精神好必须心肾相交。
若心肾不交,眼睛瞳孔会发暗、发涩、发晦、发滞。在法医中一般鉴定死亡的方法:瞳孔是否放大、眼周边的眼白是否增多、瞳孔周边血丝是否排布有序、眼角尾处是否有轻微痉挛。
人的心脏停止跳动、呼吸停止不一定代表死亡,而后西方认为脑死亡才是死亡,但脑死亡是暂定死亡,植物人也能活过来。最后又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养生术,神识死亡才是真正的死亡。
重点看你是否有精神,有精神你就活着,没有精神活着也等于死了!